最近重温《人件》这本书,看了一下购买日期是2022年10月14日。当时也不用管团队啊,看这书干嘛呢。现在也算是“温故而知新”了,简单写写读后感。

DSCF2108-2.jpg

项目成败的关键是“人”

有时候我就会琢磨,要是当时招聘到的不是现在这帮人,回流项目还能做起来吗?恐怕不会吧。

以前总喜欢去讨论,X技术更好,Y编码方式更先进,Z语言永垂不朽等问题。说句实话,当年纪足够大,社会给予一定程度的毒打,这些都无关紧要了。一个项目不会因为用了Java而更容易成功,也不会因为选了PostgreSQL作为数据库就能安枕无忧。同样的工具,在不同的人手上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。也有能把Java写得很烂的程序员,用MySQL会遇到的性能优化场景,PostgreSQL未必就能躲掉。

本书的书名是《人件》,类比于常说的软件,硬件。项目的成败更多在于“人”,而非技术本身。书中提到的许多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“人”的不够重视,过于纠结于技术本身就容易本末倒置。

项目最终也是是服务于人,无论技术多么先进牛逼,最终还是要人来提出需求,梳理需求,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。这“人”的可贵之处,也是AI难以替代人类的地方。

无形的成本

项目上了轨道之后,技术团队就是肉眼可见的成本。

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现象应该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古代,海内外各国的职场上也会出现类似的事情,对于技术团队来说尤为如此。

如果熟悉楚汉争霸的故事应该了解笔者所说的意思,业内经常会把技术管理者比作韩信,技术团队就是打天下之后的军队。“这帮整天只会敲键盘的,怎么拿这么高的工资?”相信有这种想法的公司并不在少数吧。

渐渐地他们会把原来一个高薪的核心员工替换成几个底薪的应届生。这让笔者不甚唏嘘,确实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,几个应届生或许真的能够接手原来老员工的工作吧,但也只是MayBe

他们觉得程序员只不过是敲敲键盘,多个人就相当于生产效率翻倍。能不能翻倍,这里且不讨论,毕竟有些东西很难量化。一个老员工工资2w,三个应届生加起来只需要1.5w,看似节省了5k块的成本,其实不然。说不定这帮人忽略了一些无形的成本:

  • 忠诚与担当。老员工呆在一个地方这么长时间,对一个项目自有他自己的责任与担当,这是新员工在短时间内难以培养起来的。当然并不排除有那种吃大锅饭混日子的老员工,只不过您也知道,笔者抱不平的并非这帮人。
  • 新员工的培训成本。老员工贵有贵的道理,关于系统的很多经验,不可能通过短短几个月就完整传达给新员工的。最起码,培训这几个月,新员工几乎是无法做核心工作的,相当于公司掏钱在培训他们。
  • 沟通成本。以为多个人生产力就能翻倍,笔者也不知道该据理反驳好,还是随便给他们一个眼神就好。多个人意味着管理者调配人手的时候得多一层顾虑,手下人员之间相互的协调也会更加困难。降低沟通成本对于团队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。
  • 故障恢复成本。不管您愿不愿意相信,一个系统很多细枝末节之处,在老员工离去(或者被离去)之前不可能事无巨细都记在交接文档上。也可能他们觉得这无关紧要,干脆不写了,但是对于新员工来说,一旦老员工离去,这将是难以绕过去的坎。说不定哪天系统就因为这事而崩溃了,新员工将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。

其实从以上角度来分析,花多点钱,把有价值的老员工留住可能对公司来说更划算。有形的成本没错是升高了,然而所节省下来的时间成本却往往遭人忽视。

《人件》里面也提到了许多项目太过执着于有形的成本,而忽视隐形成本,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。挑选一个不成熟但是很便宜的服务看似省了钱,但是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对接维护,还要忍受不太稳定的服务质量,这些成本我们都可曾考虑过?

犯错的自由

剥夺了团队犯错的自由,哪怕现今一切看起来运行良好,早晚也会出大问题的。

回流的技术团队发展至今已经两年多了,大伙因为缘分聚一起,共同完成了不少项目。当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,都在不断磨合优化中。

现在无论是团队合作,还是个人成长都渐入佳境,眼看是一件不错的事情。然而,读完《人件》这本书之后,笔者发现了一个挺大的弊端。没错,现在跟业务方只要对接完需求,笔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往下分发并划分好优先级,大家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所有任务,并得到业务方的尊重。然而为了避免成员们犯错误,笔者往往干涉太多,替他们考虑了很多本该由他们去思考的细节问题。这样一来犯错的机会确实少了很多,然而却剥夺了他们犯错的自由

无论技术方面还是制度方面,回流这支技术团队一直处于不断优化的状态,也基本没犯什么大错。对比起很多的技术团队,这里还能远程工作,有一定的自由度。然而要想团队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的话,便要给予他们犯错的自由。人类还是善于反省的动物,在项目中吸取犯错的教训,记忆更深刻些,下次考虑问题应当会更为周全。这一切适合从旁指点却不宜代劳。

团队管理者,在前期越是殚精竭,团队的人便会越发依赖他。时间长了之后,管理者自己也容易筋疲力竭,队员们的成长空间也十分有限,是一个“双输”的局面。剥夺了团队成员犯错的自由,相当于变相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,长远来看也是罪恶的。

像《人件》中所说的,笔者应该只负责给成员们扫清前面的路障,适当的时候给予指点,具体的任务怎么协调,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坑,尽可放心交给他们自己解决。这样一来团队成员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,角色认知也会有所转变,不会只把自己当作写代码的无情机器,笔者也能喘口气去规划其他更重要的事情,何乐而不为呢?

尾声

以上就是笔者读完《人件》这本书之后的三点思考,书是好书,就是翻译有点不对口味,往后有机会还是找原版来读读。无论技术怎么发展,“人”永远都是项目成败最关键的因素,很多团队过于纠结于技术本身,而轻视了“人”这个因素。这或许也是许多项目失败的本质原因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