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不觉来回流已经4年了,时间过得真快啊,最近刚好有新的前端同事锐新入职。加上这位同学整个产研部门就有19人了,倒是比期望人数要多不少,毕竟本来期望的只是10人以内的小团队,小富即安。这篇文章就把这4年来产研部门的变迁简单写一写。

早期

我们是2020年10月份之后开始做回流项目的。回想起以前跟子珍、见超三个人在南山深圳小办公室里写代码的日子还是挺怀念的。中午一般就一起吃个老碗会,鱼粉,晚上一般就是跟见超吃个麦当劳。

没有打卡制度,更没有考勤,晚上下班后通常他们都回去了我再加一会班。那时候刚转后端,Ruby也不太熟,多练习一下也好,毕竟早回家也没啥事做啊。

那时候也不用关心公司的收入,更无所谓公司是否下周就倒闭了,闷头把代码写好就行。花了一个多月总算把小程序给做出来了。其实那时候也不知道公司要盈利,反正让我们做小程序就做小程序,让我们做App就App呗,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嘛。

马总偶尔来一次办公室,确认新的需求,经常跟亚飞一起吃饭聊聊天。我记得当时给马总、亚飞敬了一杯酒:“为了以后不用去大厂上班,彼此加油”。

App风波

以前跟马总经常会有分歧(当然现在也是),不过现在的自己要温和得多。早期我是不太愿意招聘专职的App工程师的,我是想着第一期外包出去给前东家Beansmile做,毕竟他们有经验,后面我们自己接手之后再招合适的人。

不过马总的意思是想要打造自己的App团队,坚持让我招人。我还是心里没底,所以没有第一时间招人。小程序就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先缓慢推进,我跟见超偷偷从零开始搭建一个简单的App应用。我们大胆采用了当时还不太流行的Flutter跨平台技术,想着做个1.0版本,没太多问题之后再招聘专职人员进来接手。

1.0完成后没多久我们就搬到罗湖去了,司毅就是那段时间进来的吧,那是2021年10月左右。司毅一开始是在惠州工作,我们是远程面的试。这里面有个插曲挺有意思,司毅担心我们是骗子公司,于是拿了Offer后,在入职前让朋友陪着来公司视察。

当时我们几个中午关灯休息,办公室也只有个10平米左右,黑灯瞎火的,确实挺像传销集团的,不知道司毅看到这一幕之后怎么后面还敢来入职。

早期司毅是很腼腆的,而我当时也比较凶,那时候真觉得这小伙子会不会撑不过试用期啊,没想到他居然撑下来了,还挺到了现在,还是很靠谱的。

为了更好的明天

早期的回流没有测试,一直都是子珍兼设计师,产品经理,测试工程师。后面还有App要测试,再这样下去应该要崩溃吧。而且当时大伙的自测能力也还不太强,几乎挺难做到亚飞说的那样“开发自测”,我们需要一位测试工程师。

具体测试工程师是咋样的,心里真的没什么底。刚好政圆又是以前就认识的朋友,她刚结婚没多久想要做点兼职赚点外快,我们又急需测试工程师,就让她进来帮忙试试了。纯刷信用分,不签合同,工资月结,离开前要帮我们招聘合格的测试工程师。

这样一来App也算是正常推进了,不过还是有很多Bug跟交互问题,根本来不及修复。估计马总也急了,建议我扩一点App人手,毕竟App会是以后主力,我跟见超也不能时时帮忙,其他工作也很多的,多招点人确实也是对的。

2022年3月份左右,刘涛是那时候进来的。我记得面试刘涛之前我已经定了两个人(一个App一个后端)并且都给了Offer。原本不打算面试他的了,着实是被他简历吸引,还是面最后一个人吧。

面完之后感觉甚好,只是有点超预算了,刘涛那是完全就是不管马总预算,硬着头皮招进来的了。后面发现,这次脑袋一热做的决定居然是对的,只能说运气真不错。同期的其他两个都没留下,刘涛却留下来了,他跟司毅年龄相仿,配合得也挺好。经验相对丰富些,给司毅提了不少建议,那段时间App的代码结构、交互、性能各方面都比原来提升了不少。

远程开始

后来疫情又开始间歇性肆虐了,我们几个经常被迫居家办公。当时是想着人少问题不会很大,大伙的合作意识都比较强,工作流都是任务驱动,功能交付几乎没啥问题,如果马总不到处“宣传”的话,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这段时间是远程协作的。

后面我因为个人原因真不打算在深圳待着了,就跟马总商量远程了,反正只要大伙自觉性高,任务驱动,远程说不定可行。马总早期的意思还是觉得,我远程可以,其他人远程不是很放心。不过我依旧还是觉得要放就全放吧,大家都是成年人了,都有彼此的担当。最终他也是OK的,条件是只要我最后不会撒手不管,负责到底就行。

这也算是君子协议了,2022年下半年,忘了具体是哪天了,我通知大伙回公司收拾东西,以后有机会再见,说不定运营顺利的话可以再也不见了,各过各的生活也不错。给大伙说的意思是公司没有倒,只是跟其他公司的技术部门有点不一样而已,只是这种模式要持续下去的话,估计大伙往后也不会轻松就是。

远程之后我们没事也会调侃刘涛,说他入职之后就没在办公室上过几天班。这种情况也持续了挺久的,回流的App、回流小程序,PC管理端一直稳步推进。要不是政圆要中途离开生小孩,管理层也觉得我应该把部分后端工作交接出去,我们原本都不打算招聘了。况且以笔者当时的心量来说,确实对招聘过程心生畏惧。

又一年年底

2022年11月左右,桔子来了,她是政圆面试的。桔子其实挺冤的,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不是很好,因为她比预想的入职时间要晚了半小时,当时我以为年轻一辈是不是时间观念都这么差?后来我才发现是沟通问题导致的。

事实上,桔子比我想象中能干很多,这些年也是好评不断,倒是颠覆了大伙对年轻一辈的刻板印象,希望她能持续保持初心才好。跟桔子同期进来的是光哥,他比桔子稍微晚一些入职,光哥的简历很全面,前端、后端、运维都干过,就是简历有点长,项目经验太多,一开始看得我有点累。

子珍敢推荐光哥进来证明对公司有一定的信任了,只是在光哥转正之前,我跟子珍协商好不能让团队其他人知道光哥是她的丈夫,否则影响大伙对光哥的评判。其实早期我对光哥也拿不太准,不过子珍说她别的不敢说,她相信光哥如果觉得自己跟不上的话会认真去学,有她这担保我就没什么顾虑了。

然而她所不知道的是光哥接下来要面临什么。回流的后端工作可能跟其他公司有点不一样,一进来之后光哥就要被迫写单元测试,严苛的代码审核,还要忍受我极其严苛的脾气,要不是光哥脾气好,耐受力强,估计早就离职了。

早期分配给光哥的任务还是挺繁重的,据说子珍经常陪他加班到2 ~ 3点,后面光哥也觉得太累了,说后面可能要重新找工作了。子珍其实也担心他跟不上的,怕被别的同事说光哥是关系户,承受的压力也不小。

老实说,当时我也是有点受打击的,毕竟光哥好不容易才上手,最痛苦的阶段都熬过去了,最终还要离开着实可惜。不过我还是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,道义上来说我让他可以先去找工作,找到了再辞职也不迟,到时候我会提前招聘新的后端工程师。

后端扩张

所幸,最终光哥还是决定留下来了,子珍应该从中做了不小协调工作。涉及一个家庭夫妻间的谈话细节,笔者也不好多问了,光哥肯留下来这个结果是好的就行。

2023年5月很难得有一次机会自驾去西藏,就跟朋友一起去了,那段时间很多研发工作也算步入正轨,就把大量接口任务都交给了光哥。他几乎扛起了接口的开发、服务器运维的所有工作。特别是我进无人区的时候,里面没有信号,只好跟光哥说:“祝我们都好运吧,接下来我要去无人区了。”

这段时间应该也是我跟马总分歧最大的时候了,他经常催促我扩张技术部门,个人着实是不太愿意,主要是在我看来也没啥太大必要。他开始招聘人事,锐楠也跟我说技术招聘的事情,当时在西藏的时候是一肚子火的,为啥技术部门要扩张,所有人都知道了,我自己都不知道咋回事?

后来习惯了马总这种做事方式之后,应激情绪就没那么强烈了,不过偶尔还是会反感。所幸进来的人事专员是小艾,一反技术部门对于人事的刻板印象,毕竟在很多公司里面人事经常不干人事,她们更多是老板的亲戚,横行霸道,唱着黑脸毫无人情味地去落实公司无情制度,鄙人对此极度反感。

幸好小艾是个挺有经验的人事,情商也高,大伙天然信任她。我也没啥后顾之忧了,扩张吧,先把后端人员扩一扩。帆哥、杰哥、云逸几乎是同期进来的。从西藏回来之后很疯狂,连续面试了一周,就选了他们三了。

那时候真的有点感慨,经济不好,流落在民间的人才还是挺多的,特别是Ruby这个领域。回流公司还没倒,还能给一些人提供就业岗位,真的是功德一件。

面试完后我把面试录像都给大伙看了,让超哥、子珍、小艾谈谈印象。我记得小艾对帆哥印象特别好,觉得他沉稳,子珍就觉得云逸特别靠谱,我跟超哥都觉得杰哥挺有经验肯定没问题的。

当时部门的人都想着给公司省钱,劝我招两个就好了,觉得两个够了,没那么多后端任务的。就....有时候吧,看到合适的,确实是舍不得不要,毕竟预算也不是超很多,马总都这么慷慨了,为啥要跟他客气呢?就一起吸纳进来就好了呗。

我记得当时杰哥手上还有些工作没收尾,就让他延迟一点入职了。云逸跟帆哥先进来干,干了一段时间之后杰哥才进来的。一开始可能有点不太适应,毕竟很多公司的后端工程师都不用写接口的单元测试,也不用频繁跟产品对接。后面这几位后端同学也慢慢上手了回流这边的工作流程,成了整个部门的中流砥柱了。

产品难求,偶遇设计

时间来到2023年8月份,一直以来走了不少弯路,产品、设计重担几乎全都压在子珍一个人身上。子珍希望能找个合格的设计师,这样一来她就能专心在产品路上专研下去。我们也尝试去面试产品经理、设计师,最终也没合适的。

一次次失败的招聘也让我们认识到,虽然应聘产品经理、设计师的人很多,但是要找个合格的,并且对胃口的真的很难。实际上找个合格的都很难,别说对胃口了。我们面试了一些,试用了一些,但开除了所有。

幸好后面遇到烨堃了,烨堃其实是跟光哥去上海参加Ruby Conf的时候,亚飞的一个合伙人Ivan推荐的。当时我想,靠谱的人推荐的说不定会靠谱一点。只是因为失望太多次了,当时也不抱太大希望。一次次的失败也告诉我们,不抱希望就是最好的态度。

烨堃准备简历、作品集花了挺长时间的,不过我们也愿意等待。缘分这种东西真的挺奇妙的,烨堃有些时候设计想法挺新潮有点难落地,不过磨合一下就好了,他也能理解,总算找到个合心意的设计师了。

烨堃后面主导优化了我们整个产品UI,整理设计规范,是个很有想法的设计师。虽说产品经理我们还在物色当中,所幸设计师找到合适的了,子珍的担子能稍微卸下来一点了。

扩充前端

2023年11 ~ 12月,技术部门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动荡,所幸大伙扛下来了。然而前端任务越来越重,见超一个人要顶起来几乎不太可能,要招人了。

随着公司很多流程都规范化,原来不受待见的PC后台管理系统也渐渐受重视起来,前端落下的工作已经越来越多了。不过前端工程我已经太久没碰,技术栈更是不熟悉,人才招聘的事情应该交给见超才对。

给超哥申请了调薪之后,我让他把自己当做前端技术总监,前端有啥事都是他来负责,当然也包括招聘。当时小艾跟超哥都想着给公司节省成本,说招一个用着先就好,不过我还是觉得要两个,前端工作很多,大胆去招就好。当时公司情况还不算太糟,前端工作只会越来越多,是人才就留着,胜阳跟罗明就是那个时候进来的。

罗明疫情期间自己做过项目,也算是小小创业过了,胜阳在杭州的时候也是做过类电商的项目,有一定运营思维,挺适合我们这的,最后都顺利转正了,可喜可贺啊。超哥洋洋得意说:“第一次抽卡就是SSR”。当时我没跟他说,可能我们是运气好而已。

他要成长成真正独当一面的前端负责人,还有一关以后难免需要过,那就是“亲自裁员”。开人很痛苦,然而似乎无可避免,前期太顺对他来说也不一定是好事,说不定往后不得不开人的时候会更加痛苦。

打破平衡

按照传统的观念,技术负责人应该是技术部门里面工资最高,技术最厉害的那个。然而这样下去,团队几乎不太可能往前发展,也不具备包容心。当时我们就想,有没有可能包容更高阶的人才呢?不要想着啥事都自己干,让适合的人才进来干,哪怕工资比自己高也没事,但是自己必须要懂这是怎么回事,才不至于被忽悠。

佳哥、兴民、婷琳就是这个时间段进来的。公司既然觉得成本能Cover住,那我们也不客气了。婷琳的岗位就是高级测试工程师,她就是要帮我们把自动化慢慢落实到日常测试工作当中,并且帮忙引导好桔子跟政圆的职业发展。

兴民就是帮我们搭建推荐系统,本来是打算我这边起头的,不过既然兴民这块经验丰富,那就招进来让他全程主导好了,我只需要适当验收即可。目前推荐系统1.0已经上线了,还在A/B Test阶段,我们准备今年再优化一波上一个台阶。

佳哥则是高级App工程师,有丰富的App研发经验,特别是IOS端。起初马总只是想着他能帮我们解决苹果上架的问题,不过我当时就觉得不咋可能,毕竟那是公关的事情。然而佳哥的App架构能力,对我们现阶段来说十分合适,也算是歪打正着了。Flutter工程大整改之后,他现在正帮我们推进鸿蒙原生App,希望今年能上。

引入高阶人才,算是有点打破平衡了,他们的薪资说不定会比老员工高不少,甚至比技术负责人都要高不少。既然公司都不让公开谈论薪资,那就不谈。我只需要让团队的人知道,新来的人工资挺高,说不定比你我都高,大伙要是眼红,那就进入相关领域或者承担更多责任就好。

所幸团队的人都比较看得开,后端开发也多次给我提过,以后要找个后端大牛进来指导一下大伙,一起优化整个系统。大伙有这觉悟真的甚感欣慰,有这包容心,这种平衡多次被打破也无所谓了吧。

终得产品

产品经理也是面了一个又一个,怎么都找不到合适的,好几次子珍都崩溃了。其实要不是我这么苛刻,啥事都交给她,估计她不会如此崩溃。我只好让她再给我点时间,我全力去招聘个合格的产品进来。

2024年6月份左右吧,广州的于小婷给我推了何强的简历,说这是她的老同事因为家已经定居在广州了,所以想找广州的工作。我想既然平时跟广州团队沟通都挺顺畅的,推荐的人应该不会坑,况且我们广州也有办公室,姑且试试吧。

面试强哥的时候也是挺波折的,强哥下班时间晚,为了配合他的时间,我还特地在深圳留了一晚。面试中网络不流畅,中途换了几个软件,最终是微信语音面试的。

所幸我、子珍面试强哥的时候,沟通十分顺畅,我们的系统他一听就看明白了,也聊了很多运营策略的东西,结合他当时的工作也聊了些想法,顺便给他介绍一下珠宝行业的二手交易情况。不知不觉面试时间都一个多小时了,子珍也看出我对强哥是挺满意的。

不过入职确实是个问题,强哥原来工作还没交接完,入职需要点时间,我们要等到下个月了。我们咬咬牙也表示愿意等,感觉强哥的意愿也挺强的,只是当时小艾可能没GET到我们对这个产品经理的认可,早期没太重视。而我是怕候选人觉得我们怠慢了,不来就尴尬了,差点跟小艾吵了起来。

现在想想当时自己也挺不成熟的,所幸最后都沟通清楚了,小艾也明白,稍后跟强哥取得联系,最终也算顺利入职。虽然有点波折,不过最终结果还是好的,强哥进来之后子珍压力也小很多,平时见面笑容也多了。强哥帮我们处理了很多系统遗留问题,也承接了很多业务需求,最近我们在搞优惠券的东西了,希望强哥、子珍两个产品经理能慢慢带着部门往运营的路子上发展吧。

以后咋整

最近前端工程师锐新也入职了,产研部门已经19个人了,远远超出预期。早期开放远程的时候只想着“闷声发大财”,人少不至于乱套,远程肯定没问题的,然而人员到现在这个地步,公司也动荡不安,真的很难想象以后部门会发展成什么样。

公司哪天抽风逼我裁员咋整?哪天技术部门就被“兔死狗烹”了咋整?我是不是要经常给公司高层写PPT夸大技术部门的贡献?我这点能力能不能带好这些人?这些问题我几乎每天都会问自己一次,只是至今没有明确答案。

最近依旧在看《赋能·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》,越发觉得如果管理只是一纸规则,制定好规则下面的人就跟机器一样运行,不出差错,那管理者太好当了,只要一个足够聪明的人把规则定好就行。然而一个适应力强的团队,需要不断动态地去调整自身。这样不仅团队会具有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,团队里面的每个人都应该能够慢慢具备抗风险能力。

四年来,跟团队说得最多的话就是,大伙要为公司倒闭之后自己的出路做好准备,不断去精进自己。天天说这些很烦人,不过以后应该还得继续说,笔者能给他们唯一确定的饼就是:公司说不定哪天就倒闭了,产研部指不定哪天就“兔死狗烹”了。这个饼可能难以下咽,不过对团队的每个人来说,有这个心理准备应该是好事。